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8|回复: 0

【散文欣赏】北坦札记 文/王翔

[复制链接]

43

主题

0

回帖

131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131
发表于 2023-8-14 20:26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【散文欣赏】北坦札记文/王翔北关火车站在济水南,北关北。此刻,我就痴痴地站在它的前面,若有所思。这座始建于上世纪初的老火车站已经废弃多年,重修过的它像是一个慈祥的老者,在向我们讲述着那些历史和过往。十九世纪末,欧洲新贵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,逼迫清政府签订《胶澳租界条约》。《条约》规定,德国有权修筑由胶州湾至济南的铁路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北关站作为胶济铁路上的一个小站,正式出现在了近代济南史之中。北关火车站,旧时称作胶济铁路小北门车站,坐北朝南。至于北关站何时被废弃,我便不知了。或许是在历史的潮流之中被取替了。推开门,尘封的历史幻变成楼上吱呀作响的窗户,有风,吹起地上的尘埃,像是在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。心里,有一闪而过的惋惜。我说不出这样的感觉,也不晓得时间是一种怎样的存在。只是惋惜。往西走,是生产渠。它原叫小河,发源于五龙潭泉群,泉水由暗渠穿过周公祠街一路向北。乾隆三十八年,《历城县志》录《旧志》云:小河,在龙潭迤北,蜜脂泉诸泉汇为溪流,莲塘蔬圃,相错如绣;垂柳覆堤,游人就浴。其流北注,稍折而西,入于听水。我所看到的这一段,是生产渠的最后一段明渠了,位于北园大街和三孔桥街西南角。生产渠流经这里,然后通过暗渠向西汇入工商河。流水潺潺,清澈见底。水草在渠底摇曳,有鱼穿梭其间,怡然自乐。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意味。渠的两侧住着几户人家,开门见渠,门前还栽有几棵柳树。树影斑驳,日光铺洒在水面上,几个老妪坐在柳树下,轻摇蒲扇,看鱼,听风。多好啊。生产渠是流动的时间,它偏爱每一处所经之地,温柔地流淌,流淌。我看见,不知是谁家轻掩的门扉,还有门前懒卧的黄狗。再往前走,就是北坦了。明代时曾在这里设稷坦祭祀五谷之神,祈祷五谷丰登,遂有北坦之称。这个稷坦现在应该位于北坦小学内,数来已是四百多年的历史了。也有叫北坦的,坦,广阔之意。我并不知个中缘由,但认为称北坦要更亲切些。这种亲切,像是上天对众生的悲悯抑或是百姓的虔诚与敬畏。但无论叫什么,都是好的,它都是它自己。在北坦大街路口处,建有一个圆形高台。高台西边,是一座仿古亭,亭旁的巨石上写着“北坦”二字,落款是欧阳中石。高台是一座石坦,应该是仿稷坦而建,共三层,下两层为仿古青石铺路,顶层为红青白黑黄五种颜色的石材铺装,寓意五谷丰登,国泰民安。坦的一侧,花开得正好,白白的,象征着某种隐喻。有放学归来的孩童坐在亭下乘凉。我们共赴一场花事。在北坦。花自顾自地开着,我站在这里,静静地,欣悦这风物人间,心里有不同寻常的联想,无风而自凉。最喜欢的还是美食街。这里没有喧嚣,似一杯被岁月沉淀过的清茶,芳香沁人。秦记酥锅门口,低着头排队的食客。我跟在队伍后边,想要一睹真容。酥锅,食材的大合唱。一大锅里,什么味道都有了。有人说它有点像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,稍微偏颇,味道就大不同了。我倒觉得更像是老子说的那句治大国如烹小鲜。这些排队的食客,似乎不是单纯为了十五而来,更是为了寻找某段记忆,或是记忆里无法忘却的味道。在净香园门口,遇到一个中年男人,他买了五六袋礼盒装的净香园熟食。他骑了一辆电动车,得把这些礼盒用绳子牢牢绑住,防止路上掉下来。一个人不好操作,手忙脚乱的,我上前去帮他。他说这是回老家给老家人带的,老家人总是念叨着要吃。这次他回去,多买些带着回去。绑好的时候,夕阳落在他肩上,一股暖意油然而生。我看着他骑上车,慢慢消失在我的视线中,被这种味道与食客之间的信任的守候感动。净香园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了。后来,因为社会动荡被湮没了一段时间。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,张氏后人张华重振祖业,再立老号,净香园才得以重放光彩。他从国企下岗,做过小生意,开过出租车,后为偿还债务,重拾祖业,在秘方基础上研发出一系列酱卤熟食,尤其是其香肠,色泽黑亮,让人垂涎欲滴。正是老味道的代代传承,才让北坦成了很多人记忆力念念不忘的地方。而北坦,历经数百年风雨,依旧守望在这里,盼着每一个老朋友的到来。此刻,已是归程。流淌的时间里,北坦依旧在守望,在这里有着历史的温度和人间的温情。而我们,只是过客。北坦教我的又或说是我的感悟是莫要辜负生命里的好时光。天边,夕阳正好。壹点号天桥作家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